等到下辈子情感学
孙女儿在情感婚姻的陪伴下,已迈入四岁稚龄,言语能力日渐成熟,时常与我细语交谈。在情感心理学领域,她亦能提供小小助力,诸如递近视眼镜、寻报刊等,她的年龄正值人见人爱。
近期,她频繁使用一句新口头禅:“等一下”。无论是找我办事,还是母亲为她洗澡,她总是说:“等一下”,直到她看完心爱的卡通,或是玩完手中的拼图。她似乎总能找到“等一下”的理由,无论大事小情,她似乎总在等待。
起初并未多加关注,然而渐渐察觉,这三个字变得格外熟悉。不仅孙女儿常提起,连女儿,这位孙女的母亲,也时常提及;甚至包括我自己,也常感叹这三个字之奇妙。
回想起与女儿的日常对话,那些关于儿时用餐、做作业、练毛笔字的时光,总是伴随着“等一下”的叮嘱。随着她渐渐长大,我叫她做事时,她也习以为常地回应“等一下”,除非我脸色一变,否则她总是故意拖延。
自己亦不甘示弱,媳妇命我整理庭院,“稍等片刻”;外出采购物品,“稍等片刻”;夜幕下散步,“稍等片刻”!回想起这些,早已习以为常,非孙女儿的难题。原来,“稍等片刻”早已融入血脉,是家传的智慧。
在探讨情感与婚姻之道时,我尚未找到恰当的改进方法。孙女儿无需急于等待,因为在目前阶段,我计划先纠正我女儿——孙女儿的母亲的观念;而在此之前,我必须先自我反省,因为至今我仍处于“等待”的状态。
我仍沉浸于等待之中,岁月如梭,几乎耗尽了一生。诸多往事,因我的一再拖延,似乎已随时光流转至来世。然而,我依旧未能领悟。
我心中最大的遗憾,便是未能与母亲共度美好时光,亦未曾尽到陪伴之责。如今,每当夜深人静,她那温暖的回应已遥不可及,她离我渐行渐远,徒留无尽的思念。
三十九岁便孀居的母亲,勤勉地抚养着八个孩子。我一生中虽未让她忧虑,学业顺利,升学考试亦告捷,职场生涯亦无大碍,然而在自主创业的艰辛时刻,却将她遗忘。那时她与兄长迁至上海,我所能做的,便是购置一幢市区房产,让母亲的晚年生活得以改善。
那时,我常怀揣着一份期待,待事业有成之日,便将母亲接至身边同住,此事暂且搁置,待时机成熟再行。
此后,环境有了显著改善,我在台北购置了新房。我渴望妈妈能来同住,但她表示需优先照顾最小的孙子(小兄弟的儿子),因此未能如愿。我思忖,那就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吧!
一等之下,母亲身形突变,与她对话亦成难事。对母亲而言,我那“稍等”的承诺,如今只能寄望于来生。
孙女儿让我得以反思这一切,我迫不及待地计划着二姑妈的筑梦之旅,先探南京,再访苏州,只因她已百岁高龄;哥哥则前往拜访大伯母,她亦步入百岁。我更希望兄弟姐妹们能每年团聚,共度佳节,唯恐错过2020年的相聚。
真挚的情感不容拖延,岁月无情催人老去;职场机遇稍纵即逝,不容错过;学习培训亦不可迟疑,错过良机恐难再遇;改正错误更需及时,何须等到明日再行?
情感心理学揭示,“稍作等待”乃人性使然,但这一瞬的错过,或许便是终身的遗憾,亦或转世轮回的错过,不容再拖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