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成瘾,不算感情
近期,我成功促成了一桩美好姻缘。女方是好友孙老大姐的爱女,男方则是我的堂兄。两人才貌双全,站在一起,堪称天作之合,令人赞叹不已。
她们交谈已逾两月,进展看似顺利。正当我沾沾自喜之际,孙老大姐却提出疑问,她发现你侄子在线留言颇为消极,几乎都是小楠主动发起,两人外出时他似乎颇为愉快,然而归家后却音讯全无,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鉴于我行为古怪,遂决定向堂兄请教。
“大家交往开心吗?”
“挺高兴的。”
既然身为男子汉,为何不更积极一些呢?
堂兄沉思良久,终于开口道:“虽言难以言表,与她相聚时心情愉悦,然一旦失去联络,我难以时常挂念,即便偶尔想起,亦无特别之感。总之,提起兴趣与之联络,实属不易。”
心中虽已预感这段情缘“凶多吉少”,嘴边却依旧催促他积极联络,表面看似坚定,实则内心早已波澜起伏。
果不其然,不久后,堂兄宣布了分手的消息。情感口述过后,他又迅速投入了新的恋情,与一位经营珠宝店的女孩坠入爱河。这次,他的热情高涨,一有空便频繁光顾她的店铺,还不时向我炫耀他们的合照,画面美好至极。
那女孩我仅见过一面,坦白讲,无论哪方面都远不及小楠。然而,堂兄却屡次选择她,理由是“我的菜,我很喜欢”“见她便心欢,不见便不舒坦”——正是这一点,凸显了二者的差异。对小楠,他的态度却是“见之喜悦,不见则不念”。
这或许正是喜爱与爱情的界限所在。真爱让人沉醉,难以忘怀,甚至演变成一种无法抗拒的需求。相较之下,喜爱虽能带来愉悦,却无法将你与另一个人紧密相连,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。
人们常将情感简化,以为对某人的感情非爱即恨,或是不悦。实则,在这三者之间,应有更多层次。单是“爱”,便有鉴赏、好感、敬仰、微爱、深爱等不同阶段。而堂兄的情感,恰处于这一渐进序列的起始,虽是喜爱,却未达至真爱的境界。
实际上这类情况大家经常碰到。
每次踏入海产品寿司店,用餐体验总是令人愉悦,然而,提及再次光顾,却鲜少有那份冲动。若有机会选择,我更倾向于品尝一碗花甲粉或武汉热干面。
诸如追剧体验,央视的《对话》颇受好评,我常满怀喜悦地观看。然而,记起其开播时间却颇为不易,对后续节目亦难抱期待。相较之下,韩剧、美剧更令我难以忘怀。
这些非易成瘾的佳品,纵然品质卓越、技艺高超,亦无法赢得你的青睐。无论是特色美食,还是真挚情感,皆如此。台湾人言“不合我胃口”,外国人则说“not my cup of tea”,总之,它们未能触动你的心弦。看似完美的钥匙,却无法解锁你的心门。
在那个古老而匮乏的时代,人们的选择余地极为有限,能有一杯茶相伴便已足矣,何须多想是否适合自己。即便钥匙不合锁孔,也得耐心打磨,最终勉强使用。